□薛晖(重庆师范大学)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网络上存在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一些人甚至用校园暴力进行引流。在短视频平台,“校园霸凌”成了部分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我被霸凌了”“校园爸临”“美式校园霸凌”等新梗频出。此外,目前流行的微短剧也充斥校园霸凌情节,其中不乏父母发现孩子被霸凌后“以暴制暴”等场景。(8月3日 澎湃新闻 )
近日,某短视频社交平台刮起一阵令人咋舌之风——“我被霸凌了,校霸抽了我800个嘴巴子,我不服,放学后把他约在小花园,他又抽了我800个嘴巴子,我服了。”在此类短视频中,“我被霸凌了”被定义为一个所谓的搞笑梗,一些博主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反差的剧情,将原本严肃的校园霸凌问题转化成一种娱乐化的视觉文本,毫无顾忌地以各种夸张、浮夸的方式表演校园霸凌情节,甚至将霸凌行为作为引流的手段,完全忽视了校园霸凌的恶劣性质,不仅是对校园霸凌严重性与严肃性的扭曲,更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除了短视频平台,微短剧也开始充斥校园霸凌情节。在这些微短剧中,暴力行为被不遗巨细地呈现出来,甚至伴随血腥画面。一些剧情以孩子被霸凌、父母隐藏身份为孩子复仇等为主线,追求爽剧效果,却进一步加剧了校园暴力的娱乐化倾向。此外,为了追求流量,“新式剧情”再度“进化演绎”——霸凌者以霸凌为乐,将各种各样的“好东西”以霸凌的方式丢给被霸凌者,逼迫他们使用,以此形成“反转”。而评论区的一些网友也戏谑地将这类霸凌者称为“霸总”或“霸爸”,把这种新型霸凌称为“校园爸临”,甚至有人称“这是我最支持校霸的一集”。
校园霸凌现象本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它给受害者带来的是身心的创伤和长久的阴影。而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行为,不仅是对受害者的再次伤害,更是对施暴者的纵容和鼓励。它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也让网友对相关求助产生漠视甚至抵触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娱乐化的趋势可能会误导一些未成年人,让他们将校园霸凌行为误认为是恶作剧或玩笑,从而模糊了对善恶和道德的判断。
当代青少年群体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互联网和各类媒介的接触十分便捷,当接触到大量来自网络视频等媒介的暴力的场景时,极有可能会在潜意识下模仿此类暴力行为。这类视频产生的各种示范效应,也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校园暴力。因此,短视频平台应该加强审核和监管,对于涉及校园暴力的视频进行及时下架和处理。
总之,校园霸凌绝不应被娱乐化更不应沦为搞笑梗和流量工具,被肆意玩弄和夸大。我们应该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鼓励和安抚受害者勇敢发声,寻求帮助和支持。同时加强监管和整治力度,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并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成员。
来源:红网
作者:薛晖
编辑:颜新武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