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予
7月31日,2024古村古建保护发展交流会在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举办。交流会以“保护利用古村古建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保护发展传统村落、厚植乡村文化自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探讨。(8月1日 光明网)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古村古建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相较于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传统村落或许是过于寂寞和单调。但,对乡村文脉保护和传承,保护好古村古建恰恰是留住“乡愁”,留住“活着的文化”,守住传统文化的“根”。而如何以敬畏之心、历史之责守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存,让本土真实的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唤起一代又一代人的真实记忆,无疑是一个值得考量的时代课题。这不仅要保护好传统村落,保护其外在“筋骨肉”,更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走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回望传统的村落,回味传统的生活,回味传统的文化,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魄”。保护传统,为的是让文化继续传承,让子孙后代不仅知道自己去向何方,更知道自己来自何处。随着时代发展,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善,昔日低矮的房屋,传统村落已然变成了一栋栋高楼。惊喜之余,却有一个无法避免的残酷现实,那就是一些象征着中国文化的传统村落正在快速消失。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流失。这也是古村古建保护难点所在,不仅涉及建筑,更涉及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是与发展速度赛跑。
让历史文化在保护中更好传承,让传统村落在保护中“活”起来、“美”起来,让乡村景色更美丽、文化更兴盛,需要做好规划利用“加法”。查阅相关信息显示,涉及大量古村古建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因此,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下年迈一代,或是直接将老建筑被废弃。这就需要制定好“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方略,以传统村落为节点,连点串线成片确定保护利用实施区域,明确区域内村落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时序,让古村古建“留下来”,也要促其“活起来”,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强对古村落保护工作,让优秀农耕文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同样需要做好被时代淘汰的“减法”。需要地方政府、企业,包括乡村建筑师、规划师、专业工程师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进行创造性探索一个“活太”利用。这不仅仅是是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住房条件的优越,而是各方面都要达到更高水平。需要地方管理者让人民有舒心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让文化遗产和人和谐共处、让人们公共意识的全面提升,将古村落保护融入生活,不因发展破坏、伤害了传统、记忆和乡愁,与时俱进探索古村古建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乡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乡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只要能因地制宜,依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那么,乡村振兴同时,文化的根脉也会递延,让文化格调、文化品位,发挥好润物无声的作用。
来源:红网
作者:鱼予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