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萌萌 李念 王睿妍 王紫嫣 张开元(郑州大学)
引入语:你是否因感染新冠而忧心忡忡,又是否对新冠康复者避而远之?
12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各地各部门也纷纷采取措施,响应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防疫手段的愈加科学和精准,给民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减少了大家面对病毒时的焦虑和恐慌。在《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中,就有新冠康复者自述:“我终于敢承认自己阳过了”。
可以说,“病毒恐慌”在防疫期间始终是笼罩在民众心头的一片阴霾。
此前,《新闻晨报》曾报道有企业在招工时开出“进过方舱的不要、阳过的不要”等歧视性条件,更让人心寒的是,被歧视的不仅有新冠康复者,更包括方舱志愿者。对于新冠感染者来说,他们不敢对外公开个人的确诊,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新冠康复者来说,他们掩盖自身从确诊到治愈的心路历程,仍要提防社会中的歧视。某种程度上,不愿对外谈及自身确诊和治愈经历的心理,是新冠患者“病耻感”的体现。寻根究底,这些歧视与“病耻感”来源于民众对新冠病毒认知的不足,来源于民众的“病毒恐慌”。
随着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的落地,具备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居家隔离,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的发布,也为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明了道路。
摆脱“病毒恐慌”,民众应该做些什么?
首先要“善了解”。关注疫情防控最新形势与政策、了解新冠病毒的危害程度和防范新冠病毒的有效措施。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在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中提炼出科学、理性的防疫观点,以此来指导自身的防疫措施。
其次要“稳心神”。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生活逐渐走向正常化,我们将面临一个与新冠病毒不期而遇的巨大可能。在充分了解新冠病毒的前提下,理性防范、科学治疗,勇敢面对病毒并最终战胜病毒。
最后要“多包容“。未来,在具备隔离条件和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每个人身边都可能不时会有居家隔离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当自己或身边人“中招”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关怀他人。对社会上的新冠患者多一些包容,是以人为本、消除“病毒恐慌”的应有之义。
当全社会科学理性看待新冠病毒,社会歧视现象在社会呼吁和治理中逐渐得以减少和消除,“病毒恐慌”才会得到改善。新十条明确,要强化对封控人员、患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等的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在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我们也要更加重视这场目前持续近三年的疫情给社会公众造成的心理创伤,以及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只有当人们逐渐走出心理阴霾,我们才能够真正开启新的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袁萌萌 李念 王睿妍 王紫嫣 张开元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