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德福
要说人生在世,最能困住人身心的两个词是什么?答曰:莫过于“欲得”和“怕丢”。
“欲得”,这两字控制住了人努力的方向,可看作是某些人的人生上限,很多人活着的最大目的,不就是想得到更多吗?如果说,“欲得”控制了人生上限的话,那“怕丢”就锁死了人生下限,不管是物还是情,几乎人人都害怕失去。
生活中没有绝对的东西。在某些情况下,失去的也会得到,得到的远远多于失去的。
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在失明后写下了他最杰出的诗歌;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失聪后写出了他最杰出的乐章;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用痛苦的琴弦把天才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身残志坚,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有共同的思想,不计较得失。
一个朋友说,当年他博士毕业的时候,待在家里写书的愿望特别迫切,于是他没有找工作,当然也没有经济来源,这就是“失去”的状态。
也正因为“失去”,所以他才有时间不断地写东西,也开始不断地有人请他去作讲座等,结果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这时候,他就“得到”了。当这个朋友“得到”了以后,每天要不断地写东西、参加各种活动。慢慢地,他变得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了,也开始丧失很多私人生活空间,就又“失去”了。
其实,我们的人生不过是在“得到”和“失去”之间寻找平衡,不要因为自己暂时处于一种不好的状态就觉得焦虑。因为,“失去”会变成“得到”,“得到”也会变成“失去”。
就好比我自己,每天或随心所欲地东走走西逛逛、或静坐一隅码字,得到了自己快乐自在的生活,却也失去了去城里陪伴孙辈的天伦之乐。
科学家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完成的。精神上的压力,甚至是身体上的疼痛,都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其实,“不完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法正视现实,却在哀叹命运多舛的不公。
命运总是公平的。当你感到遗憾的同时失去了,可能会有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欲得得不到”,是因为很多人的欲望与个人能力不匹配;“怕丢还得丢”,是因为世间一切都要遵循客观规律,就如同人必将经历生老病死一样,曾经拥有的都终将失去。
首先,我们要正确估量自己欲望与能力的距离,抛弃不切实际的欲望,这样上限就不存在了。其次,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既然我所拥有的一切终将失去,现在我手中的这点东西丢了又有何妨?当你果断地回答:无妨,便成功突破了下限。
都说人生在世要活得通透,活得潇洒,这通透与潇洒说的就是要活得明白、活得自由,但真要做到可不容易,没有正确的得失观,这通透潇洒可是活不来的。
如果一个人对一样东西失去了渴望和热情,他就失去了这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已经不在他心里了。所以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得到就意味着失去。反之,失去,也会演变成得到。
来源:红网
作者:游德福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