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近日,有博主发视频反映,9月9日,海南海口汽车西站一名乘客晕倒,周围人在救援中找到一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但发现需要扫码才能使用,而且最终未能开箱成功。一时间,aed如何方便使用,引发社会关注。(9月21日《工人日报》)
很多时候,心脏骤停并非生命终结,若能在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挽回生命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所以,心肺复苏的“黄金4分钟”尤为关键。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就如同与时间赛跑。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人不到1%。由此可见,心肺复苏普及率不高是一大急救短板。不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研发成功和投入使用,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即便是未经培训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使用aed,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
尽管aed是实施心肺复苏的“救命神器”,但也需要“兵贵神速”。因此,抓住患者病发后的“黄金4分钟”,迅速使用aed进行心肺复苏,才能提高急救成功率。然而,一些公共场所的aed被锁在箱子里,需要手机扫码才能打开,这无疑会延误抢救时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遇到网络信号不好,箱子迟迟打不开,错失“黄金4分钟”,甚至导致抢救失败,岂不是更糟糕?
我们理解“扫码开箱”措施的初衷——通过手机扫码,后台管理系统可以记录相关信息,了解是谁使用了aed,既方便了管理,也能防止恶意盗取。这固然是良善之举,但扫码开箱延误抢救时间也是一个重大隐患,aed管理者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据悉,早在2021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中就明确规定,aed外箱或机柜门应方便、快捷开启(不上锁、不扫码),以避免错失抢救时间。遗憾的是,“指南”出台前投放的aed,并没有彻底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虽然存在手机扫码、身份证扫码、双击红色按钮、撕开封条等多种方式,但手机扫码操作更为醒目,也更契合民众“扫码”生活的习惯,因此往往成为首选。
“救”在眼前,贵在神速。我们不应将抢救患者的宝贵时间浪费在aed的开箱程序上。政府逐年提高aed在公共场所的投放量,目的正是为应对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因此,aed管理者不能任由“开箱繁琐”阻碍急救行动。各地应抓紧时间巡查,取消公共场所aed的上锁、扫码操作,或进行全面整改,不能因“便于管理”而导致“不便使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像aed这样的公共急救设备,必须定期检查、及时维护或更新,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来源:红网
作者:黄齐超
编辑:张瑜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