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清
我已从一家地方报退休。退休前,工作之余,一直踊跃向报刊投稿。三十几年的投稿生涯,稿子的去向都是报章杂志。那个年代,追求的是“见诸铅字”,欣赏的是“白纸黑字”,每每有文章发表在报纸上,无论是大报,还是专业报,都高兴得像个孩子。如今我依然保留着报社编辑寄来的样报及往来信件,这些泛黄的纸张总能勾起我的记忆。
可以说,几十年来都是读报写稿,与纸质媒体打交道。倏忽之间,我已由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即将步入古稀之年。而今难得有报纸可看了,只有偶尔到图书馆或阅报栏,方能找回一点当年读报投稿的感觉。和大多数人一样,如今更多的时间是刷手机,尤其是在承担看外孙任务之后连上网冲浪也显得相当奢侈了。大约前年,我手机微信多出一个名为“订阅号消息”,从这里读到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推出的公众号,欣喜之余,写出一篇题为《致敬中国副刊》的文章,刊登在中华读书报上。此外,我还在这个“订阅号消息”上读了一些文章,比如看到“胶东散文”,不知怎地,不淡定了,或者说有点按捺不住了,赶紧找出两篇旧稿,投给这个公众号。稿件发出后,很快就收到编辑回复,让我提供照片及简介。数日,我的随笔便在“胶东散文”文学平台发表了。虽然没有报纸发表文章时的兴奋劲儿,但看到制作精美的栏目精神也为之一振。这是我第一次向自媒体投稿,也是我在自媒体上的处女作。
看公众号一多,不免技痒,跃跃欲试。例如,前一段我从“订阅号消息”看到ip显示四川的“田田论谭”专登杂文,于是便开始投稿。承蒙编辑高抬让我忝列杂文家专栏,现已发稿五篇。
公众号刊文没有稿费,且影响力有限,投稿公众号却很积极,这股劲儿哪来的?细思忖,坦白地说,主要原因是报纸发表杂文越来越难,只好另辟战场。其次,平时没时间上网,只能手机随写随发,因此粘上了微刊。此外,年轻时投稿,确实“名利”思想严重,现在投稿相对而言功利性锐减,恐怕只剩下刷存在感了,用“文革”中的流行语:“人还在,心不死”。
自打投稿公众号,刷手机更勤了。奇怪的是,我曾连续刷了一周,才刷到我的一篇文章。若传统媒体发一篇文章,熟人会说读了我的文章,而公众号发文,似乎没有任何反应,用波澜不惊差可形容。显然,全国性报纸大都发行几万份,有的大报甚至上百万份,其影响力自然大,而公众号那么多文章,茫茫“文”海,要刷到自己的文章有点像大海捞针。这进一步表明自媒体的影响力远不及报纸。
传统媒体发稿不易,尤其主流媒体发表则难上加难。至少目前为止,就发表作品的权威性来说,自媒体的文章还不能与纸质媒体相提并论。正因为公众号造就了人人皆可为作家的局面,因此在微刊发表文章不像传统媒体那样神圣,那样令人向往。每念及此,还要不要继续在公众号上折腾又处于动摇状态。唉,写稿一点功利思想也没有,那也是说瞎话。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