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川(吉首大学)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高考、出成绩、报志愿,历时一个多月,彻底跨过这场人生大考的高考生终于迎来了放松时刻,开启了升学前的两个月假期。这些准大一学生开始了自己的规划,考驾照、暑期旅行、学习化妆穿搭……中新网采访发现,由此产生的“准大一账单”,难倒了一些家长。
浅表地看,在这份“准大一账单”里,孩子是需求侧,家长是供给侧,那评判的天平很可能就会往供给侧倾斜。毕竟供给可以视为付出,人们也会天然地觉得谁付出多理应得到更多的理解。如果再加上一些家长工作生活的细节描述,恐怕倾斜的幅度就会再次加大。不少家长本身的思维逻辑也是如此,简言之,孩子要多体谅父母的不易。
但往更深层看,这份难倒不少家长的“准大一账单”并不是用需求和供给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父母被难倒的言外之意就是孩子要得太多了,在父母看来,孩子的过度需求打破了他们自身规划的、原本应如齿轮互相咬合般工整的需求—供给秩序。需要明确的是,过度需求对应的是理性懂事,我们将其称之为品质。那问题就来了,有没有什么品质是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就能具备的呢?答案自然是没有。
任何品质的养成都是一个周期性过程,这一点是自为人父母起就该明晰的道理。奈何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背书,这就造成了很多父母从小不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却在孩子长大的时候,选择一天说出那句“你怎么变这样了啊?”“你怎么一点都不体谅我的辛苦?”却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也是拜自己所赐。
退一步说,即便是由于受教育程度、时代发展、代际变迁、文化环境等影响,很多人无法形成完善的教育观,但不会爱也请不要伤害。一个人从孩提时代就拥有感知能力,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在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们得承认,在一个家庭的权力结构中,孩子仍属于弱势的一方,即便是已经读大学有了独立行为能力,也免不了和家长在经济开销、人生规划等方面不断周旋拉扯,最终在家长的经济控制或言语打击下双方心生嫌隙、矛盾不断。
当然,我们并不是支持孩子的过度需求和拜金心理,但在盲目指责之前,有必要去探析孩子这种心理和品质的养成原因,而不是只会诉苦,父母工作辛苦承担不起高昂的账单费用等等。抱怨和诉苦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刚刚考上大学的孩子,尽管年纪上已经成年,但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与其诉苦抱怨,不如积极补救,这也要求父母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观,是不是只会扫兴的父母?是不是从来不正视孩子的需求?是不是在孩子品质教育上严重缺位?
客观而言,太多的父母喜欢和自己的孩子算账,这种“计划经济”式的教育观,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变得自卑和敏感,不敢正视自己的需求,不敢拥抱爱,一生都活在寻求理解的囚笼之中。作为家长,这难道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吗?这与钱有关,也与钱无关。父母子女之情缘可视作是命运的一场恩泽,但总有人用最亲近的关系做出最冷漠的事。
这样一个话题之所以极具共鸣性和指示性,因为这几乎烛照了绝大多数人的人生,相似的经历,特别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你可能发现,父母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和你说,他们特别辛苦,他们厌倦了无休止的生活压力,以至于比谁都急着告诉你,哪怕你还是个孩子,哪怕你内心早已伤痕累累。也因此,由家庭的教育观念、经济条件、文化素养等元素造成的矛盾都会以“孩子不懂事”的形式爆发出来。
对于为人子女的个体来说,即便父母要为孩子的品格形塑负主要责任,但这份责任也有其限定的时空。人总要长大,无论原生家庭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都是个体该做的事。进入大学一为明智,二为争取自由。何以达成?这绝不是几件化妆品、几个电子产品就能助你上青云的。更多地去关注真正能够让自己成长的事物,去感受去开悟去闻达。甚至,去思考在未来自己为人父母后该如何面对“要不要为准大一账单买单”这个问题。
本该是十年前就种下的树,有人却想立刻就看到成材。但至少还有补救的机会,毕竟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来源:红网
作者:张川
编辑:颜新武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