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湖,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媒介社会学、传媒实务、媒体与社会治理等研究。
红网时刻7月21日讯(记者 钟星月)红网“青椒计划”2023年6月优胜作品评选结果今日出炉。北京师范大学刘德传、复旦大学龚涵孜、商洛学院曾耀湘、山西大学王怡宁、南京大学叶晴朗、南京师范大学徐思齐小组、四川大学刘诗琪小组,成为“青椒计划”6月优胜大学生作者。
红网“青椒计划”6月评委,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守湖,围绕大学生新闻评论的教学和学生写作问题,接受了红辣椒评论栏目的专访,分享了他的宝贵看法和经验。
红辣椒评论:您曾任贵州都市报副总编辑,贵州日报首席评论员、集团办(文产办)副主任、理论评论部副主任等职,能否简要谈谈,丰富的新闻评论媒体实践经验对您的新闻评论教学有何帮助?
陈守湖:我在媒体从业10余年,如果从文体操习来说,新闻评论是我写得最多的文体,远远超过其他新闻文体。10余年在主流媒体从事新闻评论写作,肯定对于新闻评论教学大有裨益。总结从教以来的体会,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方面。
其一,文体自觉。对于所有的写作训练来说,最首要的是建立文体自觉。明晰的文体意识,可以让写作者能较快地进入到某一文体的写作状态中。所以,我对学生的评论写作训练都从文体认知入手,即首先把文章写得像评论。文体自觉既要从语言表达来建构,更要从思维习惯来调整,让学生在学习评论写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基于社会生活的问题意识,同时尝试从评论员的角度去理解社会,最终让新闻评论这样一种文体成为学生写作能力、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
其二,逻辑自觉。我们在中学阶段的作文教育一向比较重视文采,所以许多学生受到了许多的修辞训练。但就评论写作来说,如何言之成理主要涉及的是逻辑思维。写评论就是要破题、立论,而且要努力地让别人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就得有逻辑,通俗地讲,起码要自圆其说。所以,我要求学生不论是课堂发言还是平时作业,努力地让自己的表达符合逻辑。有了逻辑自觉,才有可能使新闻评论文本变得自洽起来,而不是信马由缰,写到哪算哪。
其三,传播自觉。新闻传播学这个学科的专业教育,实践性很强。对于新闻传播学的教师来说,实践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专业训练成果的传播自觉。学生的评论写作也要进入传播环节,不仅是内部的评点、交流,还要尽量地使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传播。这种传播自觉,其实就是倒逼师生进入新闻传播实践的情境之中。新闻实务教育绝不能搞自我封闭,而是要与生动的新闻传播实践融为一体。同时,通过主动的传播,也能让学生体验到评论写作被更多受众认可的获得感,在鼓励与期待中增强写作的动力。当然,学生评论作品的传播力,也是对新闻评论教学效果的最好检验。
红辣椒评论:在作《何为评论,评论何为——新闻评论的文体认知与写作实操》的学术讲座时,您曾这样解释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一种议程设置手段,体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能力,在互联网时代,评论是一种泛文本的独到见解。”您认为,评论员应以何种标准来选题和写作,才能通过对这些议程的讨论,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
陈守湖:就选题而言,我认为好的新闻评论选题,至少应当具备这样三个特点:
一、时代感。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借用过来我们也可以说,“一代有一代之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与当代社会生活结合得极为紧密的文体,贴着时代发声是新闻评论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优秀的选题应当从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来。对于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来说,要通过新闻阅读和社会观察,努力训练自己的时代感,充分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让我们的评论与时代同频共振。
二、互动性。如果我们把新闻评论理解为基于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意见表达,互联网时代的评论,就不仅是文字符号结构起来的评论,借助多种文本形态表达的意见,都可以纳入其中。网页、跟贴、点赞、表情包、音频、动图等等,都能承载并表达观点。这就要求我们的选题须有受众意识,能与受众建立比较有效的沟通,在互动中突破具体文本的限制,形成多模态、多主体、多维度的意见交互,最大程度地提升观点的影响力。
三、共情力。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情感的动物。能引发共情的话题,往往最具影响力。但这里说能够引发共情的话题,并非简单地指向一般性的感情话题,而是能真正触及受众心灵,让他们的内心世界受到拨动的话题。家国天下、人情冷暖、命运际遇、公平正义等等,都是能具有共情力的。就新闻评论来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小切口,由事入理,因理蓄势,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共情力的“爆点”。
从写作来说,优秀的、有价值的新闻评论应当有“三个度”,即情怀的温度,思考的锐度,文本的黏度。
情怀的温度,要求评论写作须有情怀追求。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观点的多元表达当然有助于公共领域的建构。但在具体的评论文本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评论的确是“爆款”了,在舆论场影响力也很大,却充满了戾气、偏执、怨愤。情怀的温度,要求写作者对于公共责任有自觉的担当,对于观点的尺度有自我的约束,对于评论所涉对象有设身处地的理解,对于评论可能产生的舆论影响有前瞻的评估,归根结底,新闻评论不是用来掐架、互怼的,而是用于理性交流沟通的,是用来捏合社会共识的。
思考的锐度,要求评论写作须有思想价值。评论是表达观点的文体。对具体事件来说,观点可能是极为复杂的,更有可能是众说纷纭的。什么样的观点才是最具价值的?毫无疑问是有一定思想性的观点。回顾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能够超越所处的时代局限,至今依然拥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往往是具有洞察力的作品。尽管不可能要求每一篇及时发声的新闻评论皆有独到的思想贡献,但我们得将日常写作作为为锻造思考锐度的过程,努力地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观点,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有感而发”式的重复。
文本的黏度,在这里所说的“黏度”指的是新闻评论文体对于受众的吸附能力。好的评论肯定不是孤芳自赏的,是有传播力的。这就要求作为观点载体的新闻评论文本是开放的、可供广泛传播的,可以对受众形成召唤效应的。因此,好的新闻评论文本,在思想内核上要有引导力,在话语表达上要有普适性,在传播效果上要有通达性,而且在文本形态上具有多模态再造的可能性,才能更具影响更具价值。
红辣椒评论:相较于纸媒时期,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在话语、表达风格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近两年,红网“青椒计划”开设视评、漫评赛道,对此,您有何看法和建议?
陈守湖:新闻这个行业和媒介技术进步的关系最为密切,传媒形态的变迁给新闻业带来的冲击和盘整,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得到。媒介变迁当然会影响到新闻文体,这也是确定无疑的。在新闻业发展过程中,附着于特定新闻文体的一些行业规则、认知观念等也会受到冲击,如何因时而变,是新闻评论写作必须考量的。如何避免说教味重、宣教性强的“官腔”评论,如何让评论话语表达更加贴近受众,如何改变新闻评论重文本轻传播的积习,如何借助新兴媒介技术丰富新闻评论的表达,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与受众更好沟通,等等,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改革须去破题的。但不管媒介技术如何变迁,作为一种体现观点的文体,新闻评论的思想性依然是第一位的,在任何时候都是新闻评论这一文体的内核,也是新闻评论的核心竞争力。
我注意到了红网“青椒计划”近两年在新闻评论形式上的变革,如视评、漫评等。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也是有意义的探索。我也看到了不少同学的优秀作品,生动鲜活,让人眼前一亮。许多同学不仅能写,还能说、能画、能出镜,甚至还能“演”,不管形式如何,最终都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一种促进。红网“青椒计划”,也对我自己的新闻评论教学有启发,即如何让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一代,用好新的媒介技术,用好新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促进新闻评论文体的变革。
红辣椒评论:作为“青椒计划”6月评审,您审阅了40余件作品,其中是否存在一些共性的优点与问题?请谈谈您的看法,给学子们一些寄语或建议。
陈守湖:感谢红网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参与“青椒计划”的评审工作。40余件作品,每一件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来说,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印象深刻。
一是选题的开阔。许多同学不仅评论自己熟悉的教育、文化等题材,也探讨自己相对陌生的法律、民生、经济等领域的话题,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认知上的开阔视野。同时,这也是倒逼自我不断学习、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的有效手段。
二是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同学们的评论基本上覆盖了近期热点,评论及时,角度多维,观点鲜明,体现了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我认为,这种评论热点的“快写作”,是有效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写得又快又好,是一种难得的专业能力。
三是充满青春正能量。读同学们的评论,能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个性,有激情,有正义,有温度,满是青春的正能量。如果说要提点更高的要求,就是在快写的同时,尽量使用精准的词句来表达,少用有过火、过度之嫌的词语,确保我们的观点表达是基于理性表达的。还有,就是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的使用,要尽量化用,以增强评论语言的大众性,以更好传播。
就我自己对新闻评论写作的认知来说,我认为,新闻评论写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码字”,其实也是在完成一次小小的带着强烈问题导向的综合能力训练,是在塑造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这样的素养和能力训练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将会使我们长久受益。希望新闻评论写作能成同学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期待看到同学们更多的佳作。
来源:红网
作者:红辣椒评论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