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芳 (郑州大学)
电影《刺猬》于8月23日在全国上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迅速在观众中引发了广泛讨论和深刻共鸣。这部由顾长卫执导,葛优和王俊凯主演的影片,改编自郑执的短篇小说《仙症》,不仅是一部讲述家庭与亲情的作品,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力作。
刺猬浑身是刺,没有人愿意触碰,承受着偏见,但内心和身体其实是很柔软细腻的,影片将这个概念阐述的十分巧妙。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世纪之交的北方城市,通过一段充满荒诞色彩的东北往事,展现了两个看似不合群的人物——王战团(葛优饰)和周正(王俊凯饰),如何在不被理解的世界里相互取暖,成为彼此生命中的重要支柱。
王战团,曾经意气风发,却因爱情受挫、举报领导被关押等经历,人生从此被 “卡住”,变得疯疯癫癫,真幻不分。他幻想着自己能像飞鱼一样飞翔,却在现实中屡屡受挫。他对水有着独特的热爱,却始终无法抵达心中的太平洋,他拒绝世俗的称谓和背后的权力关系,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那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一句 “不应该”,道尽了他对不合理现实的反抗。葛优将王战团这个复杂而独特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影片的台词相对简洁,对于人物的刻画更多是通过细腻的表情和独特的肢体语言,让观众从每一个神态动作的细微变化中去深刻领悟王战团内心的挣扎与纯真。
周正,一个备受口吃困扰的少年,在学校里遭受着同学的嘲笑和欺凌,成绩下滑后又面临家庭的责骂和歧视。在这个孤独而冷漠的世界里,只有 “疯子” 王战团将他当作正常人平等对待。一起干饮料干酒的人可能很多,但是一起干中药的朋友难觅,两人就这样在相处中惺惺相惜,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他们一起分享《海底两万里》中虚构的神奇世界,一起在树上喝汽水,享受着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正如影片的片名“刺猬”一样,电影中的他们,是被社会边缘化的 “病人”,是别人眼中的“异类”,是被“卡”住的人,但他们的 “病” 并非真正的疾病,而是不被主流社会所理解和接纳的特质。他们相互扶持,在彼此的世界里找到了温暖和安慰。王战团会在周正被欺负时挺身而出,保护他的尊严;周正则在王战团迷茫时,给予他陪伴和理解。他们在那个灰暗的时代背景下,如同两只孤独的刺猬,相互靠近,用彼此的温暖抵御着世界的寒冷。
不同于以往影片中所有过往的创伤都能够被慰藉的大团圆式结局,面对父母的打压式教育,周正最后的回答是“不原谅”,这是他的勇气与决心所在。历经七年终于归家的周正,伸手为母亲轻轻拭去眼泪,并且愿意给孩子取名为 “沈阳的阳”。可见,周正其实从未忘记 “家”。他能够释怀过往,即便在与父亲于饭桌上再起争执后,仍能心平气和地与其商量孩子的名字。他的这种和解,是与那个十几岁时被困在打压式教育中的自己达成和解。因为他已然迈过了那道坎,实现了十几岁时所向往的自由。
然而,二十七八岁的他,也拥有了替十几岁的自己说出 “我不原谅,我不能原谅” 的勇气,以及在饭桌上不再去争辩自己为何不回家的底气和精神财富。“死子勿急吃”——曾经被看作是“死子”的他也走出了自己的路,而这一切,是或许是王战团,是海、是太平洋、是自由所带给他的。
最发人深省的部分就是影片对于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上所表现出来的迂腐愚昧,而王战团作为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物,他是唯一一个没有被“人”所影响的人,就在所有人甚至周正自己都觉得自己有病的时候,他坚定且一而再再二三地说出“你没病”,能影响王战团的是什么呢?只有那片在影片一开头就出现的曾经触手可及现在却似乎遥不可及的太平洋和那个走不出去的船舱。
王战团和周正这对 “怪咖” 忘年交的故事,让观众看到在看似荒诞不经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对自由、对理解的深切渴望,通过他们的故事,也引发观众对于自我认知、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包容性的深刻反思。
《刺猬》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多元与人性的复杂。在这个纷繁复杂、充满偏见与误解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能是一只 “刺猬”,带着自己的刺,在寻找理解与接纳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被迫将锋利朝向众人。我们也都可能成为那个“被卡住的人”,论“卡住”我们总是在一起,但也正像影片中的人物一般,冥冥之中我们都拥有掌控我们自己命运的力量,可以从自己深陷的混沌中抽身出来,一根根刺只是我们面对千疮百孔时用来捍卫自己内心如软的武装。
远方的汽笛已经响起,从此,我们再也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
来源:红网
作者:谭芳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