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平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家庭教育成本和负担大为减轻。然而,一些人却看准了家长愿意为孩子教育花钱的心理,打着“研学”旗号,对家长进行新一轮的“收割”。
据澎湃新闻报道,进入暑期,研学市场异常火爆。但这个尚未受到严格监管、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的研学市场呈现众多乱象。研学费用不低,然而一些研学活动却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拍照打卡,有的甚至只是参观免费的文博馆与高校。家长花费巨额费用为孩子报名境外研学团,实际效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很多支出不菲的研学已经背离了其初衷,成了家长花钱买“托管”的智商税。
很显然,这些名不副实的研学活动是奔着家长的“钱包”去的。一些研学机构利用家长的焦虑心理,夸大宣传,诱导消费。他们将传统旅游项目包装成研学产品,价格却远超同类旅游项目,且内容却乏善可陈。有网友爆料,在英国伦敦看到的研学团,半个月的价格高达约6万元,但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却只是坐在路边或草坪上玩手机游戏、刷视频。
研学机构在收割家长钱包的同时,也在制造教育焦虑。尽管研学的好处显而易见,开阔眼界、增加阅历,让学生受益匪浅。但对于家庭和孩子来说,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可一些家长被教育焦虑所驱遣,过于相信研学的作用,认为只要花钱让孩子参加研学团,就能让孩子成长成材。这种非理性的思想正好中了某些研学机构的圈套,让家长成了待宰的“羔羊”。
研学机构收割家长的行为,与中央要求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应该进行整治与规范。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研学市场的监管和规范,确保研学始终遵循教育原则,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家长和孩子理性看待研学,避免盲目跟风和攀比心理。
家长在选择研学产品时,必须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要被夸大的宣传所迷惑,也不要被焦虑心理所驱使。既要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也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性格和兴趣。更重要的是要仔细了解研学机构的资质、口碑以及具体的行程安排和服务内容,确保研学名副其实。
家长的每一分钱都应该花在刀刃上,用在真正对孩子有益的地方。研学市场需要回归理性和规范,确保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成为吞噬家长钱包的无底洞。
来源:红网
作者:陆平
编辑:李雨薇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