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昆成 (华中师范大学)
还未走进车厢就被提醒“管好孩子”,孩子安静画画又被乘务员单独提醒一次——这是作家苏小懒近日乘坐高铁所遇到的事情,但这可不是对作家的“特殊待遇”。事实上,车厢里所有带孩子的家庭都被单独提醒了。因此,她认为这种提醒是一种冒犯,也是对带孩子家庭的一种歧视。这一言论引发公众的热议,有人觉得她“小题大做”“家长太矫情”,也有人表示支持,认为“高铁方该管的不管”。(7月27日 上观新闻)
如果换位思考一下的话,高铁方的提醒确实不够妥当。试想一下,假如你在上学的时候,一下课,老师就单独跟你来说“不要抄作业”,你会怎么想?假如你从来不看抖音,但在高铁上,乘务员叫你记得不要外放声音看视频,你又会怎么想?是不是感觉被列为“潜在犯人”而被区别对待了?
当然,就像苏小懒所说,乘务员也是有自己的苦衷的。高铁乘务员在提醒乘客时是出于安全和秩序的考虑。无论是不合适的行李摆放、占座过多、吸烟等违规行为,这些都可能对乘车安全和其他乘客的权益造成影响。因此,乘务员的提醒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乘车安全。但有的时候,善意没有被释放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方,则容易成为一种冒犯、一种恶意。
吵闹的车厢里,因为个别缺乏教育的“熊孩子”而贴上标签的孩子们、家长们是受害者,因为噪音、吵闹而无法安心休息的乘客是受害者,尽心尽力去提供服务、“讨人嫌”的乘务员是受害者,一些年龄较小、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备受冷眼的孩子也是受害者。真正令人讨厌的是那些对子女发出噪音而坐视不管,对他人提醒不以为是,反而一味纵容孩子的家长。真正令人讨厌的也不止一些家长和孩子,还有一些“高谈阔论”、手机声音外放的成年人,后者产生的噪音甚至比前者更大。
早前,主持人孟非也曾发表过对高铁“熊孩子”的言论,说“高铁上很多熊孩子发出的噪音其实远不如他们爹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发出的噪音”,并建议设立“‘熊孩子’和父母专用车厢”,当时也是引起一番热议。
这种提议对“熊孩子”特殊对待的建议,其可行性、有效性还有待商榷,但是背后也能看到一些“换位思考”的思维。就比如京沪高铁前几年设立了“静音车厢”,虽然实施下来反馈不一,有的乘客调侃这其实是“人工静音”,“有人一说话,乘务员就过来叫他闭嘴”。或许,这种专门设置车厢的做法并不是“最优解”,但看得出来,相关部门和一些人是在想办法、花了心思去解决问题的。尽管可能还存在一些缺陷、一些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但也是一种尝试和探索,而服务和管理水平就是在尝试与探索中,一滴一滴涨起来的。
当今,“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已被纳入“十四五”规划中,其中就强调道“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这也是一种成人对于儿童的“换位思考”。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仅仅是相关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公众的共同努力。
建设一个对儿童友好、对成年人友好的车厢,首先需要成年人加强自律,约束自己的同时也给予他人尊重,这样才能给儿童起示范作用。对于家长而言更是如此,“熊孩子”的背后必定有着“熊家长”,一个发出噪音的孩子后面还有着更大嗓门的家长。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理应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给子女;高铁方也可以加强对乘务员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好的沟通和提醒技巧,以更加平和、理性的态度面对违规行为。同时鼓励乘客提供反馈意见,并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以更好地改善乘车环境和氛围;最后,对于更多人来说,还是要多一些“换位思考”的思维,或许在你宽容他人之前,他人已经宽容过你一次了,“人无完人”,谁没有一些不得体的时候呢?
当人们能把“人”放在心上时,也就能听见别人的心声了。这样,自律的声音多了,车厢的噪音自然就会少,那么“冒犯式”提醒的声音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来源:红网
作者:吴昆成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