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井冈山大学)
学生考试挂科率高,高校教师被要求作出整改。近日,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蔡渊迪公开发表的一篇题为《关于我所负责三门课卷面不及格率高的说明》的文章,在高教圈引发关注。(8月13日 红星新闻)
蔡渊迪在文章中称,因其所负责的《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一)》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三门课程的卷面不合格率都在30%以上,被要求就此问题作解释说明并提供整改方案。
从一般的教学逻辑来看,学生的不合格人数多,自然就是老师教学水平的问题。由此要求老师进行整改,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将这样的逻辑延续到大学教育上,很多时候不一定准确,甚至可能完全相反。
在大学的课程考察中,试卷大多由任课老师自主命题。一般来说,大学老师想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其实并不困难。正如蔡渊迪所说,如果只是想要简单地提高合格率,完全可以降低试卷难度,甚至让学生默写李白《静夜思》。 然而这样通过降低标准来提高成绩,并不是真正为学生负责。
事实上,大学课程的合格率确实与教师水平没有必然联系。拿大学的选修课来说,有些学生热衷于抢轻松好过的“水课”,这些课程之所以通过率极高,很大程度上是考察内容简单,而不是任课老师的水平有多么高。恰恰相反,一些重要的专业课程,反倒在任课老师的严格考核下,容易出现集中挂科的现象。
因此教师该不该整改,不能以课程的合格率为标准。而是应该客观合理地分析试题质量,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最后再做出合理的判断。仅仅因为合格率低便要求老师整改,反倒容易误伤认真负责的老师的心。据蔡渊迪补充道,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初次考试不到40分的学生,都能在重修后顺利通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否及格只是态度问题,而非能力问题。
前段时间,一位经济学家在采访中表示:“今天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其实就相当于过去的中专生”。这样的话题引发舆论热议,既拷问着当下的大学教育,也值得我们深思。倘若不能有效把控考核标准,只是盲目追求课程合格率,反而容易培养出一批“伪合格生”。当毕业之后,其在校成绩也很难转化为实际的竞争力。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的落差感,正来源于其教学过程中所营造的虚浮景象。
平心而论,倘若试卷本身没有问题,再让老师整改反倒成了一种变相的纵容,也透支着学生未来应对社会的底气。长远来看,高校课程考核的方向应该侧重前端,把控好课程考核的标准,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考核方式,而不应该把合格率看得过于重要。一分辛苦一分才,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课程知识,才是考核的真正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