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勇
录取通知书承载了学校形象、文化和价值观,因而被认为是学校的名片,同时也是学校赠送给新生的见面礼。
为了给新生留下独特的印象,更好地展示学校形象、传递学校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表达对学生的重视与关爱,不少高校对原本古板的录取通知书进行了花式创新,有的甚至不惜功夫和成本。
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附带了打开通知书的“金钥匙”。中山大学的通知书是“百年树人”主题礼盒。电子科技大学通知书藏有日晷机关与银杏叶芯片。北京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用“蝉翼钢”材料制作。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立体函匣式且含有盲盒元素。复旦大学采用“非遗”织造技艺面料作为录取通知书封面。北京邮电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体现了“芯片科技”主题。令人感动的是陕西师范大学,10多年来,一直聘请老专家、老学者用毛笔为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这些花式创新的录取通知书饱含学校对新生满满的重视与宠爱。
当然也有不少高校,坚守传统的通知书样式不做改变。简单的设计、简单的文字,不事修饰,一如朴实无华的校风。这也未尝不可。朴实的通知书一样蕴含真情真爱,一样在新生心目中具有很重的分量。
通知书简单朴实不可笑。可笑的是简单还出差错。高校是文化高地,出差错的录取通知书难免会给人留下工作马虎、作风飘忽、管理水平不高、对新生不够重视等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高校的形象。尤其是录取通知书差错频现,这家错了道歉以后那家错。好像道歉的是别家的事,与自己无关,一些高校没有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你看这几年,录取通知书出差错的情况太多了,都让大家无力吐槽了。比如,近日有网友称,宜宾学院录取通知书上将“录”字打成了“寻”字。无独有偶,今年6月,宁波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上英文单词出现拼写错误, “大学”的英文“university”一词被印成了“unversity”,少了一个字母“i”。录取通知书出差错,往年也多见。比如去年巢湖学院,将报到时间的“9月6日”错写成了“9月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录取通知书把“报到”错写成了“报道”。
虽然通知书出差错,不会影响新生对通知书内容的理解,不影响正常报到。但公众往往会一叶窥秋,由此推断该校的办学理念、工作作风态度以及管理水平。大家一般会认为,一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通知书都会出错,学校各项工作可能水平一般。
高校录取通知书出错,几乎成了一种现象。为什么出错?恐怕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没有树牢有关。觉得录取通知书是些小文书,不值得兴师动众,耗费精力。同时与管理不够细致严格有关,没有建立外发材料的严格审核把关机制。此外,与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作风马虎漂浮有关系。
录取通知书虽小,但小处不可随便。各高校应从他人的教训中吸取教训。针对录取通知书频频出错情况,建议各教育主管部门不妨专门发个文提醒一下各高校,对录取通知书建立严格的审核把关机制。录取通知书可以不光鲜亮丽,可以不精巧别致,但出现错别字这样的低级错误,希望不要再犯了。
来源:红网
作者:梁勇
编辑:张瑜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