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出于蓝,“椒”傲拔节。为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学习,总结新闻评论实践经验,助力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红网理论评论中心邀请2022年度“青椒计划”十佳青年评论员,围绕“我与新闻评论的故事”,策划推出“时评之道-椒谈”专栏。
本期分享者:韩欣,河西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学子,红网2022年度“青椒计划”十佳青年评论员(文字组),代表作品:《》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西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019级学生韩欣,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分享一些新闻评论学习的感悟。
对于我来讲,与新闻评论的缘分源自一场“浪漫的邂逅”,这段情投意合的缘分少不了“月老”小李老师的“抬爱”。《新闻评论》第一堂课时,小李老师就说:这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课,而是一门需要手脑并用的实践课。不久后,我便开始起笔用近乎“结巴”的语言尝试向新闻评论“告白”,小心翼翼向红辣椒投稿后,像暗恋时等待对方回复一样,漫长的等待着网站的刊发,但似乎结果并未得偿我愿,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与大多数“恋爱”经历相同,我开始挖空心思研究“她”的模样,从《“意见领袖”是怎样练成的》《时评写作十六讲》《时评写作十三招》《鲁迅杂文集》等书籍中尝试与“她”同频共振。也就是曹林老师说的:评论写作要有“虐”自己的精神。终于,一篇《面对教授伸来的“黑手”,我们不能再沉默了》,让我们在2021年9月19日“红辣椒评论”不期而遇,这是很久以来我们的第一次“约会”。
时至今日,我们浪漫的故事依旧在延续,“她”的身影几乎贯穿着我生活中的每一天,因为有新闻评论伴随左右,我变得越来越理性,开始用不一样的思维看待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当然,一年多的新闻评论写作带给我最直观的是我写作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还有可观的稿酬,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些许自信。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这段缘分中我与新闻评论是相互促进的,而红辣椒评论及各位编辑老师便是这段缘分最好的“见证者”。
毕业之际,我坚持选择将新闻评论作为自己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决定探索新闻评论“讲故事”的可能性路径。众所周知,新闻评论是门说理的“艺术”。当整个人全身心沉浸在新闻评论当中,就会发现新闻评论写作实际上是和“自己”对话,只有说服了自己才能够面向受众,真正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写道:“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互联网不断发展,短短千字文想要说服新媒介生态下的用户其实极其不易,该以怎样的方式使文字更具有温度,是我创作过程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当然,有效吸引和说服受众并不是单纯采用标题党、极端语言博眼球,而是小切口、低视角喜闻乐见的“故事”与用户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交流关系。
人类是情感化的动物,用户的行为容易受到情感和情绪的影响,即使真相非常明确,没有适当的呈现方式,也很难打破所形成的偏见和情感。首先,面对各类社会现象时,需要我们“置身事外”以全面、客观、人本的视角观察事件。例如,评论文章《不亮不行,太亮也不行》文章开头这样描述:“有个夜晚,太太刚进门就说,今晚外头怎么这么亮,已是晚上十点钟了,却像六七点钟的夏日黄昏。”一段以故事化开头的评论文章在澎湃新闻传播,在后文中连续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最后阐释了近几年大搞“夜景工程”的利弊,文章获得广泛传播并受到1.2万赞赏。诸多事实证明,适当运用“以情动人”的写作手法,不仅不会损害新闻评论客观真实性原则,且在新媒介生态下有助于文章观点变得更加有力、生动、有趣。
我一直告诉自己:只有开始写,才能体会其中的趣味;只有坚持写,才能看到其中的意义;只有思考写,才能吃透其中的逻辑。长时间的新闻评论写作让我明白,新闻评论不是人云亦云,文章之所以能够受到编辑老师和受众的青睐,源自于紧跟热点和其饱含的深刻、新颖、理性的思想观点。有人说,一直写下去会把自己写空吗?我也时常感到很多选题寸步难行,许多想说的话无法准确地表达,这其实就从侧面反映出知识储备不足,这也成为我新闻评论路上的“拦路虎”。有幸的是,我的文章《“头部”账号,当有“头部”担当》在省教育厅组织的甘肃省首届大学生新闻作品大赛中获得文字类一等奖,这篇文章就是体现了传播学观点的专业性价值,所以在接下来的新闻评论学习、写作中要努力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青年评论员。
不敢想象,当初奇妙的邂逅竟然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逢凌晨零点零四分我都会打开“红辣椒评论”公众号瞧上一眼,看着和我同龄的青年用赤诚的语言针砭时弊、弘扬正气,不断擦亮新闻评论这面灵魂的旗帜时,我觉得坚持写下去一切都值得。
来源:红网
作者:韩欣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