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怡(同济大学)
当我们讨论美学时,我们谈论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科技……谈论“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种无尽的,形而上的,也许始终不会得到答案的问题。而在这些讨论之外,也经常有人会问:“美学是干什么的?学出来之后有什么用?”作为一名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学生,培养对于艺术的欣赏是我们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我们有许多课程作业需要进行短片拍摄。在拍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层面上的选题策划还是技术层面上的画面比例、镜头设计等等,都离不开对于美学的感知与认识。但有一次在家学习大学美育课程时,被亲戚问到:“学这个有什么用?”,我一时竟然也不知道如何作答。那时我忽然意识到,在世俗意义上,美学大概是典型的“无用之学”。
世俗意义上的是否有用,往往是以其所能创造的实际利益作为衡量标准的。这里的实际利益偏向于物质层面上的财富,而忽视精神层面上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一点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因为虽然在人的一生之中,物质所带来的快乐只是短暂的,精神上的快乐才是长足的,但社会的普遍现状就是人们往往放弃了精神上长足的快乐,而去追求物质上短暂的快乐,并且因此往往不快乐。美学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感受,是精神层面上的个人空间与宝贵财富。因此在世俗的标准下被许多人贴上了无用的标签。
然而我们的人生终究不能仅仅停泊在对于物质的追求上,否则必将陷入一种空虚而浮躁的境地。这时美学的必要性就得以凸显。著名美学家、安徽大学美学教授宛小平先生在回忆其祖父,也就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朱光潜先生时说道:“在功利社会,要有安顿心灵的哲学生活。无用之用,是安顿心灵的东西,祖父朱光潜在留学西方之前就已经树立了这种观点。”美学看似高深,是一门“高冷”的学问,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在朱光潜看来,人生有苦闷的一面,有缺陷的一面,但是艺术与美学恰恰能够把这些转化。
“无用”的事物、景色和美感,唤醒的是我们对生活最纯粹的感受力。在豆瓣上,有一个聚集了30万组员的小组,叫做“无用美学”。阳光透过树叶的光影、摔碎的屏幕、洗澡时的泡泡、打孔机留下的蓝色纸片……“无用美学”小组成员发布的照片,几乎都来源于一种偶然,一场意外,是一种没有标准答案的直觉和联想。组长“橘子”要求发帖时必须对图片加以描述,因为她认为“美是主观、自我的,文字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发帖者想传达的美和感悟。”在这个既是发现美,也是创造美的过程之中,文字与图片互文,诞生了许多让人惊叹的、富有诗意的美学表达。这些无用之美治愈着这30万人,让他们从繁琐疲惫的生活中得到了一丝喘息。因美而起,小组中也很少有无意义的“互喷”,而是充盈着平和与纯粹。就像康德所说的:“美,是一种内心的愉悦。”这些美的事物仿佛把人带去了另外一个境界,让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如此之大,生活中有无限可以探索的地方,而当下所担忧的事情其实很小,只是漫漫人生中一个小的车站,不必在车站里停留过久而忘记开启接下来的旅程。这也正与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艺术与美学对于人生的苦闷与缺陷的转化相呼应。小组成员从生活中被人忽视的角落或甚至是被别人当做是垃圾的事物中寻找和创造美。这种反差,是他们对功利和目的的消解与反思。
“无用之美”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我们和世界的敏感连结正变得越来越薄弱。当代社会发展蓬勃而迅速,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同时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生活节奏加速地非常明显。我们的身边似乎充满了“美学”:美发有造型美学、设计有品牌美学、养生有生活美学……但这些“美学”大多只是事先定义好的、一时流行的、短暂的美。这可以说是一个“伪美学时代”。人们高呼着美学,却鲜少用心去体会美的真实与微处,实际上还是在不停地追求着“美学的功利性”。但真正的美从来不是苦苦寻得的,而是在生活纯净的细微末节处。就像近代美学大师宗白华所写的:“诗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无用美学”小组中,也常常有人说想如这美一般,做一个无用之人。审视自己对于“无用之美”的欣赏,其实也是感知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他们所向往的无用并非是真的消极出世,而是渴望在被生活裹挟之余,还能够保持一份浪漫、自由和诗意。这也与哲学家刘擎的观点不谋而合:“诗不只在远方,眼前也不只有苟且。因为‘苟且’时心中尚存的不甘,就是你眼前的第一行诗。”
总而言之,美之于生活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美学真正地触及到了人们的心灵,让人在充盈着功利氛围的社会里拥有构建个人精神世界的自由。这便是美学的无用之用:给我们的灵魂以一隅安顿之处。九十年前,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可是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朱光潜先生心怀着有限的失望与无限的希望,只想轻轻的告诉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而在九十年后的今天,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需要“慢慢走,欣赏美”的态度来生活,来开启并进入一个真正的美学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周雪怡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