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的老号兵王书生,山西陵川县人,至今唇上还留着深深的号嘴印痕。从1943年起,到新中国成立前,太行山深处的陵川县成为号兵培训重地,先后培训出1700多名号兵。如今,这里有一座极为少见的以号兵为像的烈士纪念塔。(7月8日 新华视点)
“解放战争中部队过黄河,开始一个排有一个号兵,打完仗一个师只剩下一个号兵。”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因号兵作用巨大、位置靠前、目标明显,最先倒下的往往也是吹号的号兵。由此,当号兵的危险性可见一斑。
如果说号声是部队的“行动指南”,那么号兵就是指挥部队的“领路人”。一把铜号,虽仅有五个基准音,但却能组合成起床号、集合号、冲锋号等上百种号谱。为了能吹好这数百种变幻莫测的号谱,王书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了让铜号精准地发出每一个指令,王书生废寝忘食、艰苦卓绝。当硝烟四起之时,他不惧负伤与牺牲,不惧成为敌人重点打击的目标;当冲锋号响起之时,他及时传递指挥员的命令,振奋了军心,鼓舞了士气。纵炮火连天,他以气沉丹田的绝技为剑;纵枪林弹雨,他以锃亮的军号为刃。昂首挺胸,是他不变的英姿;长风吟号,是他永恒的主题。殊不知,从1944年到2021年,老人家的唇上,至今还留着道深深的号嘴印痕,不禁让人心疼。但那道痕,是一道印记,更是一道荣光。
训练吹号是一门“苦差事”。吹号看似是体力劳动,其实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因为它不仅对号兵的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还要求号兵觉悟高、人机灵。王老说,他当时一点也不觉得训练吹号是一件苦力活儿,因为有一种骄傲和自豪感挂在心头。王老风趣地说:“背上那二两铜(铜军号)就美得不行。”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对日作战亟需信息传递,补充优秀的号兵已成燃眉之急。山西晋城陵川武委会肩负使命,于是,号兵训练班在抗日的烽火中诞生。1947年,陵川组织民兵远征,王书生抱着必死的信念报名参加。当时,主动报名参加远征的不止他一人,还有千千万万个“王书生”。
铜号在手,何惧风云凸起?军号吹响,何惧刀光剑影?
毋庸置疑,在那个年代,有许许多多如王书生般优秀的号兵,也定有数以万计的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战火纷飞,他们勇往直前,他们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战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作为接班人的我们,应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读书中增长智慧,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江湖之远,庙堂之高,英雄在国家和人民的心中,始终鲜活如许、始终壮怀激烈。
文/刘家乐(中南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刘家乐
编辑:张瑜
本文为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